.仇莉萍.

  2003年,在南钢生命工程的感召下,我作为第一批转岗员工进了炼铁新厂。在这8年里经历了太多的难忘记忆,我只能用浅薄的文字写下那些细微的画面,留下我最值得记忆的片段。

  1、外培
  到东北学习的机会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可是件新鲜事,接到指令后大家便开始热论起来,从目的地的天气到当地的概况,每个人都有新鲜的话题。几天后我们出发了,没想刚上车就遇到了麻烦。第一次出远门姐妹们带齐了近2个月的装备,衣服、药品、用品等等,每人都装了满满一行李箱,提箱上车时才发现太重,还好身后的工友及时帮我们抬上了车。
  在汽笛与车轮声中,我们上了路。火车上的卧铺分上、中、下三层,票在领队手中随机发放,我抽到了 “上铺”。放好行李箱刚想往上爬,我们这一组的两位兄弟以睡觉打呼噜的名义与我们调换了铺位,于是他俩成了睡在我们上铺的兄弟,列车的照明暗下之后车厢安静了下来,渐渐传出了熟睡的声音。只是我始终无法入眠,在朦胧中听见说话声我赶紧睁开眼,原来是我上铺的两个兄弟正在窗前的座椅前小声的商量着。“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大家的行李都放在外面,万一遇见了小偷就麻烦了。你先睡吧,我们换着值班。”在三天两夜的行程中我的两位上铺兄弟始终保持着昼寝夜出的活动方针,直至列车到达终点。

  2、投产初期
  外培结束后,作为开拓者我们率先进入了现场。三月的春雨淅沥沥地下着,泥泞的道路不知往哪里下脚才好,而江边的沙土,无形中又增加了我们行进的难度,每一步都走那么小心翼翼。“让我们手拉着手吧!”不知谁提议道,十几双手立刻拉成了一线。
  在设备安装基本完成后,为了加快对设备与现场的熟悉,大家将午饭带到了现场,油炒饭、凉拌面成了畅销货。大伙儿一边评价着主妇们的手艺,一边讨论着图纸与数据,碰到相持不下的意见时,都会较真地搁下饭菜立刻返回现场确认。
  在设备安装到位后,我们立刻投入到艰苦的试车阶段。六月的骄阳从头顶直泻而下,十几米高的楼台我们登上跑下,闷热的厂房里轰隆隆的机器旁,汗水把工作服打湿了一遍又一遍,汗碱花开了了一季又一季。虽然只是“起泵、停泵”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可对与我们这群外行却极为不易。为了熟悉设备,确保操作正确,我们成了技术员们的“粉丝”。无论那个设备厂家的技术员到场,一准在第一时间被我们围住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几位“60后”的大姐还会赶紧掏出笔记本,在上面连写带画,生怕有遗漏的地方。

  3、小师父,老徒弟
  二号炉开建后,从公司各单位又调入了一批人员,我们班组也分进了十人。别看他们在炼铁新厂是新人,可在过去的厂里都是顶呱呱的老师傅,老周就是其中的一员,周师傅有二十八年的工龄,老周来的第一天就与大家打成了一片,见了谁都叫“师傅”,可谁也不敢收下这位“高徒”,最后班长指派小张担任他的互保对子。小张心想老周还有两三年就要退休,坐着等倒计时就成,自顾自的干活去了。
   可老周一有空就拉着小张在电脑前指指点点,“师傅,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工艺流程怎么走。”大家都认为老周是图新鲜,过两天就不会问了。几天后,老周拿出本大软抄,一看到小张急忙翻开一页就要求小张在上面画上工艺流程图,每画一组他都要问上半天。
  半年后技术考试中,老周顺利过关。又过了半年小张结婚了,听说媒人就是周师傅,年底的技术比武考试中小张得了第一名,周师傅第五名。
  大伙都对小张调侃说,有周师傅当徒弟真幸运,即能加强技术还能讨到老婆,真是赚到了。(作者单位:炼铁新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