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荣
迎着初升的朝阳,我沿着绿树掩映、宽阔平整的大道去上班。一幢幢崭新漂亮的家属楼从身边闪过,一排排高大雄伟的厂房迎面而来。每当这时,我便对我们的钢厂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心中也便有许多的感慨-------咱们的钢厂长大了,咱们的钢厂变美了。 我这个人是容易感动的。喜怒哀乐,常动于心,显于容,想藏都藏不住。看到自己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南钢,有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着实为之欣喜振奋。从生产规模到经济效益,从厂容厂貌到职工生活,南钢这些年是一年一大步,一年一个台阶地前进发展。用“与时俱进”这个词来表达再准确不过了。作为一个南钢的老职工,看到工厂的今天,也常常会不由地想起南钢的过去,生发对时代、人生的感叹。 我是1971年来南钢的。那时刚从学校毕业,分在南京城里一家工厂。恰逢文革后钢铁元帅升帐,南钢二次上马,省委号召全省支援南钢。于是我们一帮同学就积极报名,大红榜贴在厂门口,我被光荣地批准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从城里来到大厂镇,好象走了很久。待下了车一看,我几乎傻了。四面土山围绕,杂草丛生,仅中间坐落一幢半旧的办公小楼和二村几排低矮的家属区。这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南钢。我被分配在机动科检修站,就是现在建设公司安装分公司的前身。 第二天下着雨,一个精干的三十来岁干部摸样的人来接我。路上,他帮我打着伞,告诉我说:南钢这些年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现在省委很重视,很快就会好起来,你们年轻有文化,好好干,会有前途的。有什么困难说一声,我们会帮你的。一番话,说得我已经凉了的心热乎乎的。我第一次感受到南钢人的热情。后来才知道,接我的人就是检修站党支部书记惠绍密。 当时的检修站条件确实很差。一百来名职工,没有一间厂房。几间低矮的水泥板盖顶的平房安排着办公室、仓库和金工班等,职工的班组全在芦席棚子里。我数了数,围着办公室一圈,一共有七个芦苇棚。全站除了两台小车床,一台牛头刨和一台小钻床外,再没有其他设备。然而,尽管设备和工作条件如此地差,但凭着老南钢职工那种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常年摸爬滚打在全厂各个生产车间,照样圆满地完成各种生产设备的检修任务。工人每天都是扛着几十斤重的榔头、扳手、倒链,走路去生产车间干活,经常几天几夜不下火线。那时的工资都很低,加班抢修,单位也包不起饭,家里人就把饭菜送到检修现场。虽然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工人干部却任劳任怨,很少有人发牢骚要待遇。我常常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工作起来也就不敢有一点马虎。 随着南钢的发展壮大,当年的检修站也是今非昔比,面貌大变了。不仅建起了一座座高大宽敞的厂房,各种金加工、铆焊制作设备也一应俱全,汽车吊车铲车早已配齐。工人去各个生产厂检修,都是汽车接送,再不用扛着工具走路了。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前进,咱们南钢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然而,每一个南钢人,面对辉煌,都不应该忘记过去,要永远发扬两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南钢的明天才会更加灿烂辉煌。 |